<-span><-p>
6月3日,河南省商水县郝岗镇新庄村喜粮家庭农场粮农正在使用大型机械堆放收获的小麦。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
商水县今年通过实施良种良法,加上农民科学管护,120余万亩小麦喜获丰收。吕耀光摄(中经视觉)
【中国航空之家】
麦收方式变迁
殷建光
少年时,我最怕的就是割麦子。人要起得很早,割了自家的麦子,还要帮助别人家割,为的就是集中人力尽快割完,拉到场院及时晾晒。中午天热人还累,但必须翻场,否则麦子就晒不透,下午不能打麦。忙活一天,累得腰酸背痛。即使这样,父亲还说,这比过去已经好多了,过去因为产量低,有时连过节都很难吃上饺子。
改革开放后,很多地方有了收割机。先有了小收割机,把麦子割倒,然后再捆起来。这虽然免去了割麦子的劳累,但是捆麦子、打麦子的活依然很累。再后来,有了小型联合收割机,但需要两个人站在机子上接口袋,刚脱粒的小麦附有尘土,弄得人又脏又渴,绝对是个力气活。那时,人们都期待着以后能坐在地头收麦子。很快,这一梦想就实现了,大型联合收割机开始应用普及,不仅割麦子彻底机械化了,掰玉米也机械化了,后来很多农活都实现了机械化。笔者有一个亲戚包了200多亩地,播种、管理、打药、收获,一切机械化,农活干得十分轻松。如今,麦收季节再也不是“腰酸背痛”的季节了,已经成了人们欣赏麦浪滚滚的季节,享受丰收喜悦的季节。
麦收方式的变迁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缩影。70年来,我国农业和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自全国人民的拼搏奋斗。今天,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行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我坚信祖国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一定更加富足。
(作者单位:河北冀州职教中心)
镰刀成了“文物”
周荣光
麦收时节回村,原打算给亲戚帮帮忙,可看到轰隆隆的收割机开进麦地,颗粒饱满的麦子哗哗哗淌进口袋,收割小麦不再需要汗流浃背地在烈日下挥镰劳作,更不需要请帮工、找麦客,原先的打算落了空,不由得感慨万分。
我的家乡陕西关中是小麦主产区,庄稼人种了一代又一代,麦子也收了一年又一年。每逢麦收,乡亲们既高兴丰收了,又抱怨其苦累。过去有句老话:“龙口夺食,绣女下床”,意思是这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要下地,人人都得挥镰割麦,谁也不能例外。麦收时节,人们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收割、运输,加上夏播、夏管,农活繁杂,时令紧迫,劳动强度大,不要说老人妇女会累得腰酸腿疼,就连一些小伙子也吃不消。
但是,割完麦子,只不过是完成了夏收一半的工作,还得摊场碾打、扬场晒麦,人们忙着拥进麦场,碾了东家碾西家。那时,小麦收割碾打全靠人工,一个麦收季需一个月,赶上连阴雨还会延长。现在,联合收割机在麦地里纵横驰骋,大口大口吞食着金黄的麦穗,又“哗哗”地吐出黄褐色的麦粒,几天工夫,麦田便只剩下齐刷刷的麦茬,颗粒饱满的麦粒早躺进麦囤,有的还直接运进早已签好收购合同的面粉厂库房,农民就高兴地数起了钞票……
从地头回到亲戚家,看到墙上还挂着两把镰刀,随即笑道:“有收割机了,谁还用这个?”亲戚却说:“留着是个念想!现在收麦不要人工,年轻人都不知道碌碡、木杈这些收麦碾场用的工具,镰刀已经成文物咧!”确实如此,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农业日趋走向现代化,镰刀悄然无声地退向岁月深处,成为标志农耕时代的一种“文物”。
(作者地址:陕西咸阳市秦都区兴秦新村)